在很早以前,就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最初诞生于海底泉周围,热月泉可以向原始生命提供最初的营养物质。
经过多位科学家数年的观察,海底热液口周围的生物确实与众不同,它们几乎从不进食却能快速繁衍,生生不息,满月蛤就是其中的一员。
满月蛤不是普通的蛤蜊,它们的食物来源基本都来自其体内的共生细菌,这种共生细菌不会导致满月蛤生病,还为其提供了宝贵的能量。共生细菌可以将热液口周围的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变为能量,科学家称之为化能合成。
这种共生细菌的“超能力”可以让部分动物在海底热液口周围得以存活,但其实很少人知道,除了海底热液口,这些依赖化能合成的生物早已经遍布各个海域。
在巴哈马海域的海底,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满月蛤,当地人也习惯在沙滩周围捡拾满月蛤的壳做装饰。生物学家也早已开始研究满月蛤的食物来源,并以此推测满月蛤在当地海域食物链中处于哪一层级。
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在深海高温热液口周围发现了许多没有消化器官的蠕虫,海底漆黑一片,它们没有办法像海蛞蝓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营养,而海底也没有发现生物残骸,它们到底是靠什么生存下来的呢?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林卡诺教授认为:这些奇特的蠕虫可能是靠体内的某种细菌,将海底热液口产生的硫化氢转化为营养,类似一种黑炭的物质,然后为自身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科林也终于证实了他的猜想,海底高温热液口附近的蠕虫确实就是以转化硫化氢等物质作为食物的。
1983年,科学家在另外一个海底热液口周围发现生物集群现象,热液口源源不断地向外喷出甲烷,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也要归功于化能细菌。
其实,硫化氢和甲烷等物质不仅出现在热液口周围,当有机物在低氧环境下进行分解时,也会产生硫化氢和甲烷,所以,化能细菌可能无处不在。
早在1980年之前,生物学家就陆续在红树林、沼泽地、深海热液口处发现了化能细菌,它们可以和多种无脊椎生物共生,例如线虫、蠕虫、蛤蜊。
这些无脊椎动物像珊瑚庇护小丑鱼一样为化能细菌提供生存环境,作为回报,化能细菌又为这些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久而久之,这些生物开始过度依赖化能细菌,以至于部分生物的内脏都已经退化消失。
有一种鸟类叫做红腹滨鹬,它们每年都会从西伯利亚迁徙到西非地区,最终落脚在长满海草的泥潭之中,这些小鸟在此地靠吃什么生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直至有人在此地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满月蛤。
看来,满月蛤内的化能细菌可以将将腐烂的海草转化为自身的食物,连通了腐烂海草——满月蛤——红腹滨鹬这条食物链,如果没有满月蛤的参与,这些腐烂海草会被埋至沉积物中,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负担。
满月蛤不仅能成为鸟类的食物,对于人类来说,它们也是一种美味的海鲜。在巴西的町海瑞岛上,当地人一项最主要的收入就是从红树林中捕捉满月蛤,然后售卖给餐厅。满月蛤的肉质弹牙,味道鲜美,在当地供不应求。
满月蛤对于海草来说非常重要,海草腐烂分解后,沉积物会逐渐产生硫化氢,这些臭烘烘的气体对海草的根茎是有害的,能够抑制海草生长。
但满月蛤却能见招拆招,体内的化能细菌可以分解有害气体,硫化氢越多,化能细菌提供给满月蛤的食物越多,所以腐烂的水草能和满月蛤相生相伴。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如果一夜之间昆虫灭绝了,会造成什么影响?粮食减少?牧场变粪场
隐翅虫究竟可怕在哪?如何防范隐翅虫?其实隐翅虫也是“背锅侠”
古人的拭秽之旅,卫生纸的前世今生,家中常备的卫生纸其实不简单
鱿鱼的神奇能力,鱿鱼不但会在海中畅游,其实它们还能在空中飞翔
迷雾重重的仙女圈之谜:每40年出现或消失?专家对其成因众说纷纭
大嘴鲨:鲨鱼中的另类苦行僧,长五米,行踪诡秘,经常被同类相食